当前位置:文化

三国最大的“伪君子”,如今仍被万众膜拜

时间:2023-06-10 18:39 | 栏目:文化 | 点击:

刘备醉了,他一生中没有这么嗨过。


建安十七年(212),52岁的刘备找了个借口讨伐益州牧刘璋,斩杀其白水关守将,占据涪城(今四川绵阳),剑指成都。


史载,拿下涪城后,刘备召集将士,大摆酒席,欢庆胜利。


举办这么大规模的宴乐,对于一生苦逼、“喜怒不形于色”的刘备而言,还是头一回。


喝着喝着,刘备对身边的庞统说:“今日之会,可谓乐矣!”就差喊一声,这个feel,倍儿爽。


庞统却回了一句:“伐人之国而以为欢,非仁者之兵也。”


原本醉醺醺的刘备一听,勃然大怒,辩驳说:“武王伐纣,前歌后舞,非仁者邪?卿言不当,宜速起出。”你在胡说什么,给我出去。直接叫庞统滚了,接着奏乐接着舞。


过了一会儿,有点清醒了,刘备才发现自己刚才的失态,匆匆派人把庞统请回来。


一句“非仁者之兵”就让主公当场暴怒失态,可见这句话正好戳中了刘备的痛处:


他一生以仁德和信义树立口碑,到头来却只是一个伪君子吗?


真理失效了


不管孙权愿不愿意,大部分读者眼中的三国史,其实就是“两国”的历史:


曹魏与蜀汉。


更具体一点,是曹操与刘备的人气争夺战。


至于孙权,则被当成没有理想的透明人。一般读者都不予理会。如果把孙权抬到比较重要的位置,会对国人传统的黑-白史观形成挑战。你想啊,黑-白对立,简单到不用过脑子,但黑-灰-白三色交错,情况复杂了,读历史就必须过脑子。老百姓可不愿费这劲儿。


在黑-白对立的史观下,能力和历史贡献都不太重要。最重要的是道德标尺。这把尺子一量,曹操被定性为道德的矮子,刘备则是道德的化身。


苏轼曾记载说,他生活的北宋年间,民间说书人一讲到刘备战败了,听者就跟着流泪,但一讲到曹操输了,听者都大声叫好。


这说明,至少在一千年前,曹操和刘备各自代表的道德形象,已经深入人心了。


若九泉之下有知,刘备一定会露出长者般的仁厚的一笑,尽管他在生前难以抗衡曹操,但死后却在道德层面上永远地把对手按在地上摩擦。


更让他欢喜的是,他竟然打破了一个至高的真理,那个真理以名人名言的形式呈现:


你可以暂时欺骗所有人,你可以永远欺骗一部分人,但你不能永远欺骗所有的人。


但是,刘备做到了。


至今1800年过去,他永远欺骗了所有的人,在道德上。

推荐内容

热点内容